今天是:

学习园地

学海拾遗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海拾遗 >> 正文

百年征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理论价值

发布日期:2023-01-1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引言

“一切跨时代的体系所蕴含什么样的内容,都是由这个时代实践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形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理价值。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结合中国特定的社会形态、社会情况、历史时期,通过融合升华进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沿着这个历史脉络产生的。包俊洪认为:“作为系统的科学思想理论与实践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整体要求,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深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至关重要[1]。”张宏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根本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的继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根本核心就是突出和明确了人民在历史和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民成为国家发展富强的根本目标,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2]。”曹胜亮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以理解人民经验为途径,以服务人民发展为根本诉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成就和伟大业绩的根本在于确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3]。”余建军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4]。”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光荣传统,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了新的时代。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

1.百年征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基础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在不同时期的迫切需要,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中国的国情以及党的任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基础。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保卫新生政权,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任务是尽快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党准确把握了人民对富裕、开放生活的需求,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和阶段性特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时刻将人民放在最核心位置。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此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有着更高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习近平历史性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从一个方面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5]

2.百年征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中心思想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要继承了毛泽东对人民的认识、态度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上。毛泽东指出,人民在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次历史进步的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创造了所有的人类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也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中一切为了人民的内核“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坦诚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而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只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邓小平的人民中心思想的三点内核,一是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二是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解放人,教育人。吸收了江泽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内核江泽民的执政理念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五点:第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泽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第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江泽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高追求;第三,时刻关注民生问题;第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江泽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牢固底线;第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终目的[6]。”“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吸收了江泽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内核,致力于人民利益的实现与保护。融汇了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地位,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围绕着“人民”这个一切工作的中心,真正的做到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融汇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一理论要点,致力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过程

1.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与人民个人的梦想通,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早源于习近平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论述新闻宣传工作讲话中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联系起来。”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以党的总书记身份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会议指出,人民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始终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觉悟,将公众幸福感的提升和国富民强视为己任进而做出努力。这是民众首次从公开报道见到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概念。

2.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发展完善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首次写入党的正式文件[7]。之后,习近平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活动、2016年新年茶话会、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活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和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等重要活动和会议上逐步阐释、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8]

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成熟阶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正式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写入党章,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重新定位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不断奋斗的价值目标写入党章,明确了党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行动方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攀升[10].在建党百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全部讲话中,习近平86次提到了人民,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人民情怀。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重点阐释了“十个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特质

1.马克思主义人本情怀一以贯之的基本准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有生命的人是所有的人类历史存在的基础,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人和人的劳动产生的。恩格斯指出,我们在考察人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放在历史的进程中进行,强调了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关键的特征,是唯物史观的巨大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透彻的认识到了唯物史观的内核和精髓,承认和确立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一脉相承的将其落实到了党的工作中,人民真正站起来掌握了国家的命运。“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扬群众史观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坚持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党的理论的发展,依靠人民创造社会主义伟业,并让人民享受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社会主义事业谋发展。共创社会财富、共享社会财富、共同进行社会治理。

2.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本质要求

关于无产阶斗争的方向和目的,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追求使人摆脱盲目必然性,达到真正的必然性,进而成为自然的主人。领导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使人从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使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围绕着无产阶级斗争展开,致力于无产阶级的发展与解放。通过发展生产力完成自然主义,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制度变革完成人道主义,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在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题中之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价值理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探索的历史性问题,经过三十余年的革命和建设,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跨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简单到不断深入的过程,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面对是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定义。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时刻把人民的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发展以及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放在心头,把提高群众幸福感、满足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判断标准,进一步推动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政治权力得以实现,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使所有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发展和获得的权利。“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科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科学道路,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共享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基本方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意大利众议院会见意大利众议院众议长菲戈时,回答了菲戈提出的当选国家主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的问题,他深情地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7]。”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彰显了这个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习近平继承和发展党一以贯之的人民中心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和伟人气概。

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新时代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贯穿中国梦始终,突出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这一根本特征。强调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是人民筑梦、逐梦和圆梦的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的统一三个统一。第二,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的价值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识别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8]。第三,五大发展理念都是围绕着人民展开,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五大发展理念始终坚守的价值准则,解决了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第四,经济建设为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政治建设是人民生活的政治保障,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谋人民幸福的优美生态环境,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需要。第五,“四个全面”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为了人民,都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起点是人民的需要,力量来自于人民的实践,目的是把人民的期盼变为现实。

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历史之问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社会规律和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政党的性质是关于政党的质的规定,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无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明确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是人民和全民族的先锋队,不仅包含着党能够对人民起到引领和指引的作用,而且包含着党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党对自身性质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校正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深刻启示是,只有既坚持反映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这一基本内容,又反映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对党的建设的要求及党在历史现实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是要始终承认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早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强调了人民,到了20世纪40年代,他进一步总结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明确“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声明我们的建设实践、全部工作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锋 王安琪,“以人民为中心”: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四维分析[J].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2022(01),),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历史之问,

)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什么”这一历史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定前进。”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人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意义在于党的一切工作要对人民负责、让人民受益。202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从体现生活品质和消费升级的恩格尔系数看,按联合国标准,中国人民生活已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十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人增加到10.3亿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人增加到13.6亿人,报销比例持续提高,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能否为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作为衡量发展的质量和成效的标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要落实到人民,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工作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他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彰显着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全部努力、全部奉献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实现、保障和发展。

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怎么做”的历史之问

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历史进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依靠群众,维护群众的地位,这使我们在群众的滋养中不断成长、不断增长智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习近平指出:“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9]!”